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防疫药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面对新型病毒,中国抗疫的实践经验证明,中医与西医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成效显著。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明确表示,目前一些已经进入临床使用的中药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细胞的病毒数量,并且对炎症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
幽幽草药香,源远情绵长。中药主要有植物药(根、茎、叶、果等)、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三类,且以植物药居多,故中药又称中草药,亦称草药。如今“养身”成康养热点,一说起中药,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苦,其实,在中药苦的背后还有很多美的地方值得去寻找去发现。好风景“洗”眼,好空气“洗”肺,好草药“洗”心。
中药之美,美在诗意。“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黄花女灸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巧妙地运用中药名编撰对联,赋草木花卉以生机,寄丹丸膏汤以活力,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又传播了中医药知识。辛弃疾的《满庭芳·静夜思》中写道:“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新婚后奔赴前线抗金杀敌,待疆场夜静闲余之时所作,用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词中包含有20多味中药,细数这些浪漫的中药名字,仿佛是在吟诵那流传千古的典籍黄卷,让人实在不忍心把它们称之为“药”啊!
中药之美,美在价格。与西药的稀缺昂贵相比,中药大多物美价廉,亲民惠民。有的随手可取,甚至隐于三餐。记得曾在山坡上摘过益智子,在田埂边采过五叶藤,在墙根下挖过何首乌,只不过当时并不知道它们还有药用价值,仅仅是拿在手中用来消磨时光而已。现在药茶与健康消费新时尚高度契合,男女老幼皆宜饮用。
中药之美,美在功效。一万多种中药材,用药基本理论,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一般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祛热除湿、生津降火等功效,而要想发挥其功效,必然离不开膳补。事实上,中药的膳补历史悠久,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精髓在于“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药之美,美在包容。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篇》中曾列举了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部五个地域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好发疾病,以及对应的砭石、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艾焫、微针、导引按跷五种治疗方法,并提出了“杂合以治”的观点,这体现的正是蕴藏在我国中药文化中源远流长、根基深厚的包容精神。在中西医并存的当下,应继续发扬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让中医药更好地为国民健康事业服务,书写新时代中医发展的绚烂篇章。